信息工程学院举办“院长第一课”活动,助力新生开启ICT成长新程
9月28日,广东文理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围绕“智启新程,共育数字工匠”这一主题,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新生“院长第一课”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新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底蕴、专业特色及未来发展规划,从而为其学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
马院长给新生做“院长第一课”讲课
回顾校史:从创业艰辛到职教标杆
活动初始,学院院长马才学教授对学校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尽阐释。自1995年董事长宣承志先生创办寄宿制学校起,学校历经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转变进程。2006年,学校正式升格为县级市首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学校已发展为占地面积达1830亩、建筑面积达10.2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且拥有300余处校外实训基地,成为现代化职业教育平台。通过对这些关键节点的回顾,新生们深入理解了学校“立足产业、融合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定位,并且对与华为共建ICT学院、打造“校中厂、厂中校”产教融合示范平台的创新举措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聚焦专业:构建六维专业矩阵
ICT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撑要素,学院致力于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信息工程学院搭建了“六维专业矩阵”,其覆盖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六大专业方向。各专业均与ICT产业链需求紧密衔接,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聚焦于华为Datacom领域,意在培育云网融合运维工程师;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契合5G基站建设需求,引入华为HCIA-5G课程体系等。此外,学院还推行“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华为认证课程教学,第三年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规划未来:明确发展路径
为了协助新生更有效地规划其学习生涯,院长特别制定了“三年学习规划”。首先,在入学首月进行职业能力测评,以清晰界定个人发展方向;每学期更新“技能提升—项目实践—开源贡献”三项清单;每年实现“一证、一赛、一开源”的能力目标。此外,推荐“课堂学习—项目实践—社区浸泡”的三维提升路径,并建议每日投入两小时进行编码练习,定期撰写技术博客,以培养持续学习能力。
针对职业发展,院长深入分析了ICT行业的人才需求,涵盖售前工程师、售后工程师、运维工程师、项目经理及销售经理等岗位。据调查数据显示,82%的企业对应聘者提出了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其中华为HCIA/HCIP/HCIE认证已成为业界广泛认可的任职凭证。
马院长与新生面对面交流
殷切嘱托:夯实专业基础
在课程收官阶段,院长以“将发展目标转化为代码能力”为主题,提出三项具体要求:其一,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深入钻研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参与竞赛与项目实践,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其二,秉持职业操守,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与网络安全准则,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在岗位上立足;其三,重视身心的协调发展,保持规律的作息,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以确保学业任务得以高质量完成。
马院长寄语:把目标写进代码里
院长讲话完后,各专业老师陈康霖、黄国展、梁河金、刘立东、湛思琪等也分别给相关专业的学生做了本专业介绍及学业规划。
专业教师给新生做专业介绍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2025级新生们进一步明确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强化了“服务ICT产业、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责任意识。他们均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文通理达,格物致知”的校训精神,为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筑牢基础。
(图:罗红梅 / 文:常小艺 / 审核:铁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