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陈 希

2010.9.13  代拟稿)

 

同志们:

今天,教育部在这里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这是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刚才听了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企业和高职院校代表的发言,深受鼓舞。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10年,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支持和认可。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央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国家各行业部门和广大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向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认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党的十七大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全国各地视察职业教育,并作重要指示。今年7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716日,刘延东同志在视察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时提出,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职业教育要面向产业、面向行业、面向区域来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定位与实训安排,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更突出的地位,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代政治合格、业务娴熟、品德高尚,既具有奉献精神,又具备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719,袁贵仁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关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校企合作、顶岗培养,推动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使我们更加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一战略,不仅需要精英教育,也需要大众教育,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进程,自觉承担起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时代责任。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鲜明的岗位针对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使社会更加和谐,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了从业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千家万户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教育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在支持在岗人员提高和更新技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区域性优势,成为当地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满足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打下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20022004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我们要通过改革,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新的提升,办学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际上,在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狠抓质量。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同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投入专项27亿元,拉动地方财政60余亿元,行业企业近15亿元投入,极大地支持了立项建设院校的改革与建设。示范建设在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独招生考试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高职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70%,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社会上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鄙薄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同时,高职教育自身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工业化进程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

2.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不足;

3.“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不够,兼职教师中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

4.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建立,专项建设资金得不到保证,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质量是生命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这些年虽然一直强调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有的学校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摆上应有位置,没有转化为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有的虽然重视了,但还没有把握规律,缺乏有效抓手和有力保障。质量观上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地方单纯以追求学校升格、学生升学作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准。这是一种错误倾向,必须纠正。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高度关注行业企业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专业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程度,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将提高质量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全过程,并以此整体谋划未来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下一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下一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我们要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高度重视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科学把握办学定位

定位问题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和积极引导。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化进程考虑,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某种意义上,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岗位教育。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调研情况看,学校里培养目标越具体、岗位针对性越强的专业,特色就越鲜明,企业就越欢迎,学生就业也越好。比如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的“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他们培养的是装调技术人员、班组长、工段长,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职业指向鲜明,深受企业欢迎。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各类型的高等学校在这个体系结构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共同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全国高校不应该办成一个模式,每个学校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只有科学把握办学定位,找准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的特定服务域,形成特色与优势,凸显不可替代作用,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强调,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要科学定位、理性发展,不盲目攀高,不热衷追求学校升格。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其毕业生的继续学习与深造需求,因此,国家鼓励中、高职毕业生先就业,在岗位上通过继续教育的渠道学习深造。现阶段我国中职、高职、本科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不同层次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渠道也已初步建立,这既能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供机会,也能基本满足职前、职后培训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功能优势,在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要牢固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先导,必须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首先,必须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高职教育成才观。在当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开始减少,生源结构逐步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关注到,职教学生与普教学生相比,学习习惯差异很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讲诚信、肯负责、有爱心的品质,成为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其次,要树立以需求满意度为主要标志的高职教育质量观。把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对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对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高职专业对岗位要求的对应程度,作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引导高职院校从需求出发,突出高职教育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要树立凝练特色、争创一流的高职教育发展观。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其区域性、行业性的鲜明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不能够也不应该千校一面,必须形成自身特色。要坚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信念,把争创一流的高职院校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并努力实践。

二是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高职教育的专业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置,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各地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各高职院校要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例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其法律专业先后进行了三轮调整,从法律事务调整为法律文秘,再调整为法律文秘速录专业,直接针对法院书记员的岗位要求,适应了北京地区对高端速录人才的需求,毕业生供不应求,薪酬待遇高。我们这次会议的现场记录任务也列为了他们的教学实训内容,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正在给我们提供速录服务的就是他们大三年级的同学们,在旁边进行业务辅导的就是他们的实训指导老师。这样的专业,这样的教学训练方式,最能体现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

三是要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和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是要着力改进评价方式。改革评价方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把人人成才观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改进质量评价标准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五是要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类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的国际化要求不断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技能标准也必须国际化,使我们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同时,高职教育要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海外合作为契机,输出培训,满足我国企业海外发展需要;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争高等职业教育海外办学取得明显突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商务部援外合作框架内,援建马尔代夫职业学校,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六是要切实加强德育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在针对性、时效性上下足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要求;要针对高职毕业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要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自信、阳光心态和良好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制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各地要完善以促进校企合作为重点的政策法规。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意义重大。令人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和行业企业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已经率先制订出台了地方区域性的政策法规,明确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希望各地及早行动起来,加强交流,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力争在地方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

二是各地要联合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关键是要形成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管理体制。刚才发言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家看到他们已经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形成了四川省经委、德阳市政府、二重及东汽集团等多方投资的共建管理体制,极大地发挥了各级政府和行业企业的作用,学校发展迅速,收效显著。希望各地政府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三是学校要建立完善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院校举办方、学校等利益相关方参加的高职院校管理组织,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等决策议事制度,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学校要深化内部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各地要继续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各级政府部门及院校举办方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

第四,切实提升办学基础能力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做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重大决策。各地要逐步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着力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高成本与低投入的矛盾。希望各地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逐步落实生均财政拨款,形成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希望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省份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尽快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制度,开展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兼职教师课时费、实训耗损等经费补贴机制试点;加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发挥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提高使用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市政府除设立专项投入外,逐年提高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目前已超过本科,为北京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保监局联合出台文件,在全省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试行工作,从学校经常性事业经费中列支保险费,保障了广大学生的权益。浙江省还建立了高职实习实训专项定额补贴制度,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这些做法值得全国各地借鉴。

二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要求专业教师应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各地要尽快制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将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辽宁省从2003年就开始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进行单独评聘,将教学水平、技术开发成果、发明专利等纳入评审条件,推动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出高徒,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就难以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针对高职院校现有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历,技术操作能力弱的问题,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其中尤其要注重培养一批不仅具备双师素质,而且在行业企业中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有专任教师39.5万人,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仅占30%,如果到2015年使8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那么还有20万教师需要培训,任务量很大。

客观地讲,由于产业技术升级加快,产品不断转型,一般只有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才能完全跟上产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企业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聘用)一批一线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建议高职院校保留一部分编制,用于兼职教师的聘任(聘用)。

三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大量的技能训练,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旧、数量少、指导教师水平不高等,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地要下大力气加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出台支持政策,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建设模式。“校中厂”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厂中校”是指将课堂建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建筑工地等生产一线,企业从接纳学生实习,发展为与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完成教学任务。高职院校要加强和企业在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和技能训练水平,确保学生的生产安全。

四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共举办专业983种,专业布点量近43300个,但水平差异较大。去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首期选择了数控、汽修、道桥等11个专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网络课程、立体化教材、虚拟车间等教学资源,实现开放管理、远程共享,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推广使用,为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整体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各地也要高度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高水平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

第五,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直接服务社会的功能将日趋明显和强化。目前,95%的地级市有高职院校,这种布局使得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教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我们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地域分布广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拓展服务功能,增强竞争力。一是要创建积极有效、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与企业实现双赢的基础。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主任,同时担任宁波化工园技术顾问,三年时间累计为企业创造3亿元产值,成为企业的技术支撑,调动了企业支持学校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作用。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条件,为企业职工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服务,为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三是要向社会全面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科普、娱乐、生活等方面专业服务,努力使学校成为当地文化传播与教育服务的中心。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如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在长春市开设了100多个培训项目,每年为一汽集团等汽车企业提供各类培训超过1万人次,通过有线电视向当地社区开展汽车科普教育,深受企业和群众欢迎。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近期,我们起草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次在会上也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将按照统筹规划、先行试点、动态调整的原则,分步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与改革试点,以政策引导、项目激励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持续改革与建设,努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一)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

在示范院校一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近期,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二期建设项目,新增百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这是教育规划纲要重大项目中启动的第一个职教项目。一期项目的建设重点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期项目的重点是体制机制创新。希望通过二期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能够有效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地要兑现承诺,确保配套资金,落实配套政策;按照示范建设二期的要求,实施和推进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院校要按照任务书的要求,锐意改革,积极探索,确保示范建设成效。

(二)开展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我们考虑建立若干试验区,进行高职改革试点。首先,高职教育区域性强、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各地高职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有必要探索在不同条件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途径。其次,高职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跨部门间的政策协调,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一些地方可以率先取得突破。因此,我们希望充分发挥各地政府的统筹作用。我们计划以地市级城市为主遴选建立一批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的作用,力争实现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的重大突破。今年已经立项了一批,今后还将进一步推进。

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地方和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形成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以举办方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确保办学经费足额到位;通过税收优惠、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落实和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支持高职院校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供资金,为城乡退役士兵免费提供高职教育与技能培训;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之,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要在当地区域内全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三)实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计划”

我们初步设想,由高职院校(或行业)牵头,以高职院校为龙头,行业(或地方政府)主导,建设一批行业(或区域)职业教育集团。

配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区,以及面向振兴东北、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区域,围绕国家振兴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区域支柱产业,由行业特色鲜明的省级以上示范院校发起,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若干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成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企业和学校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推进行业岗位标准、就业准入的融通,增强学生在区域内就业的能力。

在地市级城市(区),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支柱产业,建设由省级以上示范院校牵头、若干所职业院校和规模以上知名企业组成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优化职业教育政策环境,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中、高等职业院校各安其位、协调发展。

(四)继续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为主,以“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聘任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或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在高职院校建立一批名师(名专家)工作室;将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引进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五)继续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国家将继续实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重点专业领域支持建设一批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共建为重点,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各地要积极筹措建设经费,确保国家基地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根据实际需要,加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

(六)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建设

继续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高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整体提升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数字校园建设,主动开展以提升就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难度大。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研究新情况,明确新要求,提出新举措,全力抓好落实,不断把工作推向深入。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高等职业教育切实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统筹布局,使高职院校真正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当地社会进步。要根据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各展所长,突出特色,大胆尝试,力争在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明确任务分工,逐级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政策和激励机制,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不断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发挥人才高地和技术研发中心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取得成效。大家在探索和创新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积累经验。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支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并积极落实,务求实效。

经验来自基层,创造来自群众。我们将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开展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各地要善于发现新典型,正确对待新探索,及时总结新经验,勇于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已经实践证明成功的做法。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将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积极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一定能建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学院地址:广东廉江经济开发区78号 邮编:524400

Copyright © since 2006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粤ICP备12032275号